| 己二、以實體而分類: 實體則有十一種,初二禪樂即輕安, 內等淨支乃信根,違二教故喜意樂。 靜慮的所有分支從名稱的角度來說有十八種,但就實體而言只有十一種,即第一靜慮的五支、第二靜慮的內等淨支、第三靜慮的前四支、第四靜慮的行舍清淨支。 若問:為何第三靜慮的樂支除了第一靜慮的樂支以外單獨算為實體呢?三禪的樂是心樂受,而初二禪中是將大善地法的心輕安稱為樂的,並非是指受,因為未獲得心樂、只是身樂外觀不能作為靜慮支。由於喜支單獨計數,可見它也不屬於意樂。這是有部宗的觀點(意思是說,有部宗認為三禪的樂是心樂受,而不是身樂受,只是身樂受不能立為靜慮支)。 經部宗則認為:安立為靜慮支的所有樂均依靠等持力,並借助身內輕安的所觸之風得以增上,從中產生的樂與等持相應。因此,如果生起這種樂,則心思不會外散,也不會從等持中出定,而且憑藉等持力而以欲界的身根也有產生執著享受色界的所觸之心識及從屬的。(意思是說,前三禪的樂均是身樂受,初二禪的樂不是輕安,因為在定中可以有身識,此身識借助輕安風,從勝定中生起,後引生身識相應樂受,遍觸於身。) 二禪的內等淨實際上是獲得二禪而遠離尋伺的擾亂並對一禪之地厭離誠信的信根。有些論師說:三禪的樂是意樂受,喜是其他受。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為與《宣說遍轉經》和《宣說靜慮支》兩種聖教相違,經中說:“第三靜慮中滅盡一切意樂。”因此,喜是意樂受。(因為三禪無有意樂受而有樂受的緣故,顯然三禪的樂受絕非意樂受,與有些論師的觀點恰恰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