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路芬芳
娄勇 2022/5/2 9:15:00 浏览:128
娄进举
“事死者,如事生。”她去世后的第一年,我随山移水转。登临尼山水库,徘徊粮所周边;去抬牛地,来横沟泉;回大兴安岭,到储木场前;瞩目舞雩台遗址,漫步大沂河两岸;端详她的影集,阅读她的信件;未曾返乡“结庐而居”,也想三年“慎终追远”。
“云开虎洞清溪绕,雨卧龙碑碧藓封。”尼山,孔子出生的圣地;1958年迎来一场兴修水利的大会战。她响应时代的召唤,参加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尼山水库的修建,成为几万建设者中的一名普通收方员,用青春和汗水,记录几百万方石料的来源与终点。我走过石桥,登上石坝,抚摸着石栏杆,眺望坝堤上的石板,努力寻找她留给我的每一处记忆,“风景依稀似从前。”
尼山物产丰富,盛产优质料石,雕刻出被清代视为珍品的“尼山砚”。尼山水库碧波荡漾,湖光山色,引来无数中外游客观光休闲。尼山孔庙、尼山书院、夫子洞等古迹闻名于世,观川亭内,居高临下,波涛翻腾的五川汇流,蔚为壮观,但薛刚反唐占山为王的遗址却少有人见。我突然想起她爱看小说《薛刚反唐》,恍惚间,昔日“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劳动场面,再现眼前。
在回忆的指导下,我怀揣着珍藏多年的两张全国粮票,寻访她昔日工作过的另一地点。三年困难时期,职工下放单位减员。她被调到公社粮站,借住在粮站附近的徐姨家,当时的粮站非常耀眼。然而,“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昔日车水马龙的粮站早已不见,她借住的房屋也已拆迁。当年,她和徐姨互助友爱,两张粮票见证了她们结拜姊妹的渊源。
1955年国家全面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全国粮票非常稀罕。她兄妹九人,家里非常困难,在定量减少的情况下,坚持节省粮票接济徐姨,帮助徐姨一家渡过难关。1979年,我考上山东交通学校,姨父带着节省的粮票和亲人的关怀,专门送我到济南上学。这两张富有时代特征的全国粮票融入了两家几十年的情谊。
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远去,十年文化革命又卷狂澜。在那个“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年代里,父亲因出身不好,受到错误批判,停职靠边;她受到牵连,下放回家种田;哥哥不能升学,含泪离开校园。她照顾病弱的公婆,寻医抓药;抚育年幼的儿女,愁米筹饭。经济上承受了工分制度的伤害,政治上饱受着“极左”路线的责难,一家老小流尽血汗,如履深渊,挣不够工分,每年还要向生产队交钱。
后来,在社员们的支持下,她当上生产队的记工员,为集体、为家庭撑起一片蓝天。秋收时,我跟着她给社员们分地瓜,她把握着公平的秤杆。每家分得一堆,最大的地瓜上刻着家长的名字;孩子们满地找名字,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收获的季节马叫人欢。她披星戴月,把地瓜锸成地瓜干;有时夜里突然闪电,她带我们急忙跑到地里,把地瓜干收回家园。半睡半醒的我依偎着她,苦也甘甜。
十年浩劫结束,父亲得到平反,她接受了“极左”人士的道歉,不计前嫌,一家人团聚在大兴安岭的森工前线。安家不久,老家里的七八个亲戚一时间都来林区找工作,吃住无援。她宽容地留下他们,毅然踏冰雪、冒严寒到储木场上班,和女知青们一样扛檩条,上楞垛,挣工钱,帮家眷。茫茫林海,朔气逼人;冰封路滑,极致饥寒。想起她回家时,脸上、衣服上满是霜花,我还是忍不住一阵阵心酸。
晚年她移居曲阜“里仁为美”,南临大沂河,西近舞雩坛。我常陪她去舞雩坛公园,她告诉我,这里曾是鲁国祭天求雨的台子,孔老夫子和弟子们经常来此游览。樊迟就是在这里敢问孔子:“崇德、修慝、辨惑。”“先事后得”,崇尚的是义,看轻的是利,而不以利益为终端。
她还告诉我,当年“毛主席对陈庄批示”被谱写成歌曲,在我的家乡陈庄公社传唱了近50年。她以“劳动最光荣”为口号,带着激情,参与其间。1955年,毛泽东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看到曲阜介绍组织农业合作社并取得快速发展的报告,欣然批示;“这是一个办得很好的合作社,可以从这里吸取许多有益的经验……”批示中提到孔子与樊迟。我问原因,她要我多看《论语》和《毛选》。
她经常去沂河公园散步,一直到去世前。望着静静西流的沂河水,我无心理会“沂水春风”的经典,却好像听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佳句,从尼山观川亭,伴随着大沂河的涓涓细流传至耳边;从未感受过的那份宁静给我以思考,要我珍惜现在,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生在泗河之滨的她,走过77年的人生之路,沿着沂河又回到了起源。
她是我的母亲,我很想念!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