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先父王其学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先考王其学
1942-07-29 ~ 2010-07-17
 
到访:28967  祭奠留言:458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逸余云岫  2020/9/30 22:07:00  浏览:266

能佳节倍思亲,别人团聚我离分。遥想当年欢聚日,仰天长叹泪满襟。

红尘恋,恋红尘,烟雨无处不飞春,挪步不忍。
   ——题记
   恋上烟雨红尘,是雨打芭蕉的时节到荼蘼开尽的夏末。是死的轮回,是生的开始。
   一个细雨霏霏的夏夜,我身披悲伤,脸挂懊丧,泪眼朦胧中,在琳琅满目的荧屏前寻找“烟雨红尘”的踪迹。
   不是缠绵悱恻,不是地老天荒,不是才子佳人,不是红袖添香,甚至不是浪花里的一掬乐涛,不是柴米油盐中的一抹味蕾。只有苍凉和悲哀,我来这里为的只是为永离红尘的父亲发布一则讣告……
   天昏昏,地暗暗,心空空,神恹恹。没有生的痕迹,只有死的寂籁。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终有时。红尘很美好,人间欢乐多,可是热爱生活、眷恋红尘的父亲无福消受了……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不再来也……
   这是条不归路,这是个无法尝试的去处,自此天上人间,自此阴阳两隔……
   一篇小小的悼文,没有修饰,没有渲染,只有汪汪的泪水,凄凄的悲伤,哀哀的恸厥,茫茫的哭海……闪下老年失怙的母亲,遏灭天伦的儿孙,死沉的深夜,凋敝的庭院,一弯冷月,两行清泪,三载重孝,四季离殇。
   曾经那么坚信的,那么执着的,一直相信着的,其实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也不存在了。突然发现自己如此痴傻,傻得不能再傻。三天的丧期过了,来慰问我的人并未减少,看我一身缟素,一袭重孝,他们哭了,而我却笑了,木木的回答他们的提问,呆呆的说着父亲的一切,痴痴的招待客人,奉茶,满水,递烟……客走了,我又笑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笑自己那么那么的傻,我以为父亲还年轻,我以为我们家有长寿基因,我以为祖父走时85岁,祖母走时73岁,那还是旧时代。父亲怎么也要活过祖父的年岁。父亲也经常笑说:“现在生活好了,科技发达了,60岁还是老年人里的小青年……”但只一刻,荼蘼凋尽了最后一抹落红,芭蕉洒落下最后的雨滴,再不见父亲的目光,再不闻父亲的馨香,菩提一响,魂灵出窍,正似烟花散尽,电光杳灭,一切都止熄了……
   是不是只是个玩笑?老天爷最喜欢开玩笑。你是不是会突然的出现?我追着一个骑单车的人拼命奔跑,父亲就是这个样子,骑得飞快,父亲还年轻;远远走来的不是你么?那神态,那衣着,那走姿,那爽朗的笑……我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到无力,再期待,再无奈,然后,绝望……父亲真的没了,没了,你把所有的爱满满地都给了我们,你把儿女们高高的举过头顶,便倒下去,绝尘而归。只有千千幅影像,万万言文字,在一个个寂寞的午后,在一团团漆黑的深夜,随着微风默默地叹息……
   “花依栏杆看烂漫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父亲真的走了,再也不能来红尘了。在一个烟雨蒙蒙的夏夜,在父亲离世后的第13天,我似乎有点清醒了,来烟雨红尘替父亲道个别吧,这是他曾经踏过的一片热土,这里有他的文友们,告诉大家吧,告诉他们父亲再不能来这里发文了,这是礼貌,父亲不喜欢不礼貌的孩子。
   令我吃惊感动、难以置信的是,我的悼文一经发出,便收到了铺天盖地的祭奠、悼念和祝福,我很难相信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情寡淡的尘世,竟然有“烟雨红尘”这么一方净土,这么一片世外桃园,这样一批赤忱文友,追忆父亲,抚慰家人,一缕缕暖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胸膛,照亮了漆黑的路径,丧父的寒意被一点点驱散,心复活了。
   追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有时候,很迷茫的去看前方,明明知道那个熟悉的街口再没有父亲等待;钦响门铃,再没有父亲清脆的一声:“来了!”接着是父亲轻快的脚步声,打开门,与女儿笑脸相迎;再没有临行时择好的一篮子蔬菜拎在父亲手里,父母送我到车站,直到看我刷卡上车,父亲放心的与我挥手告别……冷空纠结着湿烟,卷起层层寒意泊向我的眼眸,幽冷的眸光被压抑得有些沉重,氤氲的视线望不透守候的眷恋。
   一篇篇悼文像关不住的洪水泛滥弥漫,在烟雨红尘里汩汩流淌。指尖在键盘上敲出孤冷的弧线,我将一腔哀殇拼接成文字,穿越寂寥的网络,在烟雨红尘里绽放出凄凉的冷艳之花。夕阳斜坠,是我最想念的时候。昨夜,思念在文字中孑然起舞,无言的倾诉着我的怅惘;今夜,我在哀怨中簌簌落笔,断章的句点谁人能续?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笑着啜泣,在川逝如水的光阴里故作坚强。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好坚强,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很坚强……
   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片笑声中忽然就沉默,为什么在茫茫人海中看到相似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看见秋风吹黄了树叶就忘记了回家,为什么看到冬雪飘飞就冲动的想去给你送衣裳?
   我不来这个世界就好了,那么,我也许就不会知道父爱的幸福滋味,你走得太过匆匆,让我开始疑惑,疑惑你是否真的来过?如果只是一场梦,那为何情节如此清晰如昨?
   我捧着你满满的爱,错以为,只要我在你就在,我就可以拥有你,拥有整个世界。而你,却在我猝不及防时,戛然剥离了你的轨迹,顷刻间一切的一切灰飞烟灭。你住在一个小木屋里,永恒长眠。那么快,新坟的鲜土变成了荒冢,衰草连天,星际昏暗。
   爱是一场催眠,我还没醒,你就已不见。我那片寸草痴情,还来不及回报你,你便在黎明前斩断了我的黎明……我们就真的在烦杂的尘世失去了彼此……
   幸好一切不是永别,幸好永别不是一切。我伤悲的文字,在“烟雨”里游游荡荡,在“红尘”里放声痛哭……
   生死离别,悲苦生活,不是奥黛丽.赫本,不会因为我的苦痛而变得天使下凡,风花雪银。我这样不加掩饰,我这样肆无忌惮倾泻我的悲伤……有些怕了,惶恐了……
   但是,没有人责备我的一味悲苦,没有人嗔怪我的长久絮叨,相反,大家与我一道,悼念我的慈父斗南子,用尽心力鼓舞我走出阴霾。每发一篇悼文,便有那么多人跟帖祭奠。我无以回报,只能将斗南子的书籍回赠以示报答,但是我一点寸草之心,却涌来了更加澎湃的暖流,从四面八方,从天涯海角,越过千山万水,飘过彩云碧空,一篇篇让我感动、感激、不知所措的文章、帖子如雪片般飞来,令我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融融馨暖和如沐春风的阳光温煦。爱的接力,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我心里激荡,在红尘里奔涌。这就是烟雨人,这就是红尘事。这就是善良的烟雨人,这就是大爱的红尘事。
   借梦海晴空妹妹的撰文名为“爱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话说:“烟雨红尘真的是一个洒播爱、耕种爱、收获爱的温暖大家庭。在风起云涌的烟雨里休憩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大家庭的和谐与可爱。”
   夜雨不朦胧妹妹说:“从知道斗南子先生已离世到现在为止,心里一直堵得慌。作为文友的我们都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个人会这么早早的离开了人世间。何况为人子女的你们,那种痛彻心扉的感受让人不难理解。惟愿先生一路走好,天堂的路上不再孤单。”
   罗军琳妹妹相继撰文《凝聚》、《良师益友楚楚动人》、《梦想圆满花谢落》三篇文章纪念斗南子。她在《梦想圆满花谢落——震撼<落花屯>》中这样写道:“我在《良师益友楚楚动人》一文中说:‘父爱如山,大爱如山,一样的山一样的担当,把我们的心与心共同联结在一起。而我真要说,我还是宁肯说:大爱是梯。’”
   心无垠姐姐作诗:“隔着千山万水我们相拥/心与心的碰撞有喜也有痛/我手捧家父遗作的那刻/《落花屯》的水清清凌凌/《滥觞情》的恨雕琢了齐鲁风/我的心底暖流变成泪水/穿过了海峡划过了夜空/你看到了吗?/那颗/带着感激的星子向你眨着眼睛。”
   谢文龙弟弟撰文“情坠《落花屯》”里说:“梨花烟雨,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你是带着优雅恬淡的微笑的女子。当王老先生去世时,你也让自己低到了尘埃。这也让我们想起很多,想起一些亲人,想起那些逝去的人,想起一些永远不会忘记的朋友……此刻,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种深深的心疼!”
   美泉哥哥以读《落花屯》读后感之一“拾起真实的历史碎片”、之二“生命的哭泣”、之三“人生百味《落花屯》”三篇文章纪念斗南子。他说:“我不敢说《落花屯》能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但我想说,如果大文豪曹雪芹是以讲述家族的兴衰,来影射当时的封建社会,来勾画官场,宫廷,世俗,包括林林总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来追寻人世间纯洁无暇的爱情。那么,鲜为人知的斗南子却是另辟天地,从社会底层一个个小人物的喜怒着手,大跨度全方位真实的记载了上世纪50年代未到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缩影,犀利的笔触直接触及社会灵魂,颂扬有度,针砭不过。”
   照妖镜1妹妹撰文《悼念文友斗南子》中说:“先生的文章和先生的为人,都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如果说,这么多年来我曾让自己找到过自信,那么一定是在烟雨,来自于先生。”
   黑寡妇妹妹先是在得知家父斗南子去世后作《祭斗南子》诗后又以给我的信的形式撰文说:“从家父的著作中,既有贫穷的快乐也有富裕的伤悲,既有正义的高尚也有邪恶的卑鄙,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反思中它让我们从更深层次地去思考,家父留下来的不单单是一本书,一本他临死前还没有出版的书稿,而是一份奉送给所有读者的用自己的血泪凝结而成的遗产,这份遗产不是属于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能够在家父过世以后让这本书面世,我不敢说他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的经历和影响,起码,他值得我们流传。”对斗南子评价道:“不是编辑,不是名家,不是人情,默默无闻于烟雨,辛勤劳作于烟雨,此等高风亮节,值得各位送上香烛怀念!”
   曲径幽通姐姐撰文说:“如果说‘生命只是一种过程的话’,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斗南子老先生以他顽强的意志对生命做了最精辟的诠释,他把自己短暂的生命设计得非常精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著书立说,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划上了圆满地句号。此功不可没!”
   绍庆朋友以:“……辛勤淳朴为楷模,人品文品众人誉……为良师,高尚品格示晚辈是诤友,优秀文风启同仁”祭奠赞颂斗南子。
   高山朋友作诗曰:
   “烟雨朦朦送故人,红尘滚滚展雄文。
   觞情斗鼠横学海,走向中医醒杏林。
   傲骨铮铮梅戏雪,丹心耿耿笔迎晨。
   风云幻幻乘齐鹤,霁霭悠悠化鲁魂!
   高山泣
   《滥觞情》《斗鼠》《中医的走向》系老先生的宏著,晚生借用了。山东古称齐鲁大地,所以晚生用了乘齐鹤、化鲁魂!”
   太虚客先生再三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斗南子一生的写照。
   月下的清辉作诗: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郭沫若
   想到了乔迁新去的你
   那些书,那些熟悉的痕迹
   还有你宽厚的笑容
   总是无法移去案头你的影子
   你送来的春花秋月
   一直这样美好的装饰我的窗前
   文清妹妹作为悼念斗南子的发起人和称斗南子为叔父的文友在《祭斗南子先生》中说:“斗南子老人,斗南子先生,您轻轻地走了。虽然没有您的音容笑貌,没有您的背影,没有您的言谈举止,却有您的103篇精美华文在烟雨红尘网站永存!”又撰文《昔人已乘黄鹤去》中言道:“现在在烟雨,我经常能看到斗南子老先生的女儿梨花烟雨的文章,厚重的文字有其父遗风,在梨花烟雨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老先生生命在延续。”
   来到父亲驻足过的“青未了”发文,“丰风”朋友在我的《空楼一梦》一诗后面感慨道:“空楼一梦,一梦空楼,空空一楼,梦也。”文友“江南第一才子”发贴开导我说:“先生是学过佛学的人。我前面看了先生写的纪念亲人故去的文章,悲痛非常。时至今天仍然让先生念念不忘,‘数年之后阴城聚,应是菊花做依仗’,我觉得写得过于凄凉了。我理解的佛经,人故去后,至少有两种去处,一种是地狱,一种是天堂。我看了一下先生写的纪念文章,老人一生向善,教导子女信佛,应该成仙才是。先生所做的,不应该只写悲伤,沉于别离,而应该诵经祁福,感念恩德。这样故去的亲人才会更欣慰。”
   在“大众文苑”,熔雪朋友发贴说:“有的时候,我信人生有轮回,与其说信不如说希望,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痛,亲者逝怎能不痛?远些近些,这样的经历总会有.近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有爱不觉天涯远》,也是悼念亡亲的,就算是自欺欺人吧,面对生死离别的不争事实,我们也只好这样安慰自己与亲友,就相信轮回吧,相信我们正被不舍别的亲人在天之涯关注着.生有涯爱无垠,相思总在情依旧,亲情爱情友情亦然。”
   昆仑绝顶版主发贴说:“斗南者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斗南子文风素雅,用词平直,未尝请益,失之良多。愿轻云子承父志,留人间清越。”又说:“从门外看,子承父志是大孝。从门里看,快乐平安是大孝。青云在门里还是在门外?新的一年开始了,愿所有人快乐平安。”
   田园诗社版主重复我的话“心中两尊神,一尊是苍天,一尊是父亲。父亲是我们家的神,心里的神。”后说:“闻家父仙逝,深表哀悼,愿老人在天有灵,鼓励轻云奋发。真情凝聚的诗歌,感人肺腑。父爱无疆,思念永远。每逢佳节倍思深,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里,衷心地祈祷令尊天堂安逸!祝福您的家人幸福安康。祝您事业有成。用一份亲情,悼一份孝心。感动。”“震撼人心的长篇巨著《落花屯》无愧于原生态文学。关于对《落花屯》一书的理解:我以为,著者具有作家的普遍意识,具备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思想。小说涉及无非自然、社会、战争与爱情。《落花屯》追溯与探寻的既是社会问题又是自然与爱情。他的小说中的爱情是悲剧式的。这与处女作《滥觞情》的写作思想如出一辙。聆听老先生的谆谆教诲,闻名早已敬仰三分。愿斗南子先生英名与日月同辉,与大地永存。读轻云朋友诗作,似有红楼梦里的作者曹雪芹的韵味。情至深处出佳篇,字字句句皆含泪。轻云孝道世人感叹,擦干泪迹永铭父志。扬国文学努力登攀。”
有幸在大众网的“青坛”里邂逅父亲的生前文友晓菊姐姐,引导我到了《家》。起初,我自以为自己在诸网站年纪偏大,被人称姐姐习惯了,看了“晓菊”这个昵称和年轻的头像,便“妹妹”相称,后来才知道,“晓菊”是个大姐姐,并且,在《老干部之家》网站,还有那么多父亲的同龄人甚至更高龄的前辈老师们在现代网络里生活着,奉献着,辛苦着,快乐着。在我寻觅到父亲的昵称和密码来到《家》后,一直沐浴在前辈们、老师们的温暖中。
   晓菊姐姐劝我说:“请这样想吧:父母亲有幸已一起度过了金婚良宵!不要老把父亲和高寿老人相比。不是生命的质量在于宽度,而不在于其长度吗?据说一个人一辈子吃的饭是有数的,那么所做的事情是否也有数呢?您父亲的一生,是闪光的、高质量的一生。这样想着,会有些许慰籍吧?!挥泪继承父亲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一直在关切着!尽快振作起来吧!”
   gmz88首先跟贴:“感天动地祭父情,继往开来网不断!!”
   冷光寒影老师说:“感天动地,情深意长,老先生、老人家安息吧!!!!!!!!!!”
   暮年草老师发贴说:“英才早逝,令人惋惜。盼令尊名贯环宇!怀念生父,一片孝心。赤心耿耿,精神感人!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你的父亲实践了他人生诺言。事业有成,奉献社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是家人和我辈的骄傲!”
   月下人老师说:“生者节哀,逝者安息!古人今人,天上人间——跨越时空,人都是能够神交的。精神不死!”
   甘霖露老师发帖说:“忽闻王其学老师逝世的消息很是震惊!虽未曾谋面,但在网上交流的很多,最难忘他写的小说《滥觞情》,我还斗胆做了点评。愿王老师一路走好!”
   竹语老师发贴:“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您总是以为花落了,叶落了,天暗淡无光,黑暗一片,很为你难过,于是就想起了这句诗,也忘了是哪位名人写的了。老人家已驾鹤西去,但老人家的灵魂在时时保佑着我们,老人家的文学作品就象片片沃土,不断的供给我们营养,使我们茁壮成长。希望您能尽快振作起来,不要老是沉浸在悲痛里。切!切!老人家活得精彩,活得辉煌,活得有质量!有这样的父亲,是您的骄傲。真情感天地!老人家有你这样的女儿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又臣玉贝老师说:“有其父必有其女,你的文采也了得!非常令人感动!相信你会振作起来,写出更好的作品!”
   巡山虎老师惠评:“真情感人,催人泪下。敬父母者,乃可敬之人!”
   难忘大可书斋老前辈的深情厚谊,以比我父亲长十岁的年纪撰文祭奠我的父亲,他老人家说:读了轻云出岫的《六十里开外》感慨万千,一位网友王其学居然与网络永别了,使我非常惊讶与惋惜。在此向王其学先生默哀,向他的家属代表轻云出岫致以慰问,你爹对你的这篇文章的思念,一定会含笑九泉的。王其学先生虽死犹生!不死的是他的文学创作!成果累累!
   我是王其学先生《滥觞情》的热情读者,每当王其学先生发表一段之后,我都是先睹为快。为了表示对网友的思念,我将2008年在“文学原创”里的读后感重新贴出来,以寄托我的哀思。
   《滥觞情》读后感
   从2007年12月10日开始,王其学先生就在《老干部之家》文学原创版块里陆续发表他的长篇小说《滥觞情》,我当即被他的写作风格以及故事的情节吸引住了,差不多每篇都看过,直至今日(2008年3月17日)已经发表到五十八回,济南将近解放的时期。据作者在内容提要里介绍,一直写到大跃进时期。
   首先作者选用“滥觞”这个词作为书名,是颇有引导性的,因为滥觞一般指事物的起源。而故事的起源就从济南东北郊大周庄的名木匠周大壮在解放前夕说起,他用济南的乡土语言,将周氏家族的兴衰发展描写的有声有色,非常人性化,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文化作品。故事情节起伏波动,非常吸引读者。
   小说开篇的第一、二回,将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周二忠的亲生母亲季氏,一个相信“打是亲骂是爱”的妇女描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她是这样骂儿子二忠的:“你去扛活你活该,只当是你吃了枪子儿死在外头,俺可不是那号奴人,俺才不会想你哩!你不是俺生得,不是俺养的,你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当二忠被她骂跑了之后,她没从心里生气,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似的。一会儿,走到佛堂前,给她的武将爷烧起香来。边烧边磕头祷告:“武将爷呀!可得保佑俺那小私孩子哟!”
   小说在四十三回“城里闹鬼”这一篇的前半段,将进济南的路写的非常真实。
   文章写道:从东北乡去济南府有一条斜路,全程五、六十里,经过若干个村庄,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这条民道上的村庄编成一个口诀,不走多余的冤枉路。那歌诀是:“亓樊韩司王,张江林二梁,裴营张马大辛庄,七里堡子花园庄,东关大街不歇脚,几步就到东门上。”多么生动的语言啊!后半段写闹鬼,就像聊斋故事一样的扣人心弦。
   刚刚发表的五十八回,将周大壮为了躲避“黄皮子”砍伐树木,舍不得采伐他精心栽培长成大树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不相信黄皮子会无辜地砍伐他的树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事实,不得已晚上突击采伐,可又被密集的枪炮声藏回了家,这是非常逼真的记录了农民在解放前夕的遭遇。
   综观全部作品,语言丰富,地方特色浓厚,方言多多,显示了济南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人情味十足,很多场面是逼真的,描写的情节扣人心弦,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吕奇2008.3.17.写于大可书斋
   “大连儒艮”姐姐牵引我来到“江山文学”,温暖的风又一次向我吹来。
   首先有幸收到了“月儿常圆”老师的“飞笺”,先生对我说:王其学老前辈已逝,请问您是他什么人?之前我并未来过“江山”,不知“月儿常圆”老师是怎样知道我父逝世之消息的,但听了先生低沉忧伤的话语,我的心里已经涌动着浓浓的感动,当我说明情况后,月儿常圆老师不仅为《落花屯》的内容提要给予惠评,而且在“江山论剑”栏目撰文“江山论剑名人??斗南子”为题,隆重推出《落花屯》,并点评说:“斗南子先生名垂青史。”
   “古渡”老师评论说:“在江山能看到先生大作,是江山网友的幸事。斗南子先生永在!”
   “梅暗香”老师跟帖说:“文字浸润着浓郁的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语言平实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可亲可敬的父亲,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字,更是一笔笔丰厚的精神力量。愿逝者安息!”在我的拙作“檀香”一文中点评说:“一柱檀香,燃起哀痛无边,一纸悲文,寄托哀思无限。悲切的心情,读来揪心,天上人间,离苦的痛彻,令人感叹。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夏冰老师说:“先生功力非凡,读先生文字,获益匪浅。确如月儿常圆老师所言,斗南子先生名垂青史。感人至深的文字!愿逝者安息。”
   柳絮如棉老师在我的《最后的落花》一文中点评:“一篇追思散文,道不尽子女心中的那份失去亲人的痛楚,借《落花屯》道落花,再借落花的意境来衬托自己目前的心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
   红尘无泥老师说:“发自内心的文字,好感人的文字!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和自豪。”
   挽秋老师说:“读到文章的附言,挽秋很是惶恐!刚刚还在读斗南子先生的文章,不知道这里所说的斗南子是不是江山的斗南子?但文章情真意切,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山泉老师说:“落花飞舞,落花屯依旧,老先生驾鹤西归,只有一片深情,留在文章里,留在读者的思念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您还好吗?看你的儿女泪洒红尘。”
   冰梅老师在我的“开到荼蘼”一文跟帖道:“很是遗憾,原来你父亲已经不在了。看来女承父业你的文章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桐疏枝寒老师在我的“不如我先转身”一文中评论说:“父爱如天。想一想,天塌了下来,这让人如何能够承受得起呢?作者从自己与父亲共同生活,共同创作的经历中,品味着父爱温暖,分享父亲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感受着父亲对人生美好的热爱,尤其是父亲对自己的热爱事业的孳孳不倦的追求的忘我境界。“无论如何,父亲走了”。是的,作为晚辈的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哪,那就是把老人未竞的事业做好,完成老人的遗愿,以慰告老人的在天之灵。非常深情的一段文字,读来令人心怀酸楚,为之感叹。愿老人安息。”
   上官竹老师一直负责父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长篇《落花屯》的审核,为此付出了先生那么多时间和心血。玉树临风、钟声sqz、轩程、翩翩君子、清平人生、江山绝品评审、司药、冰梅、墨笼烟、飞羽、李荣等朋友说……
   发帖子的人还有很多,我不再赘述,但“烟雨”人的温暖、“红尘”中的恩情、“家”里的温馨,“青未了”的希冀,“大众文苑”的春风,“江山文学”的激励,我却时刻铭记心间。
   轻扬沉殇,浅唱芳华,风舞长天,雨落红尘。手捧一颗晶莹心,透澈一方纯净眸,淡淡的惆怅,浓浓的幸福,越过网网络络、空空间间,翮飞千山万水、天涯海角,在心头暗暗滋长蔓延,直到相思零落成伤,化成最后一珠泪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生,请允许我用一树梨花的馨香为你撒下祝福,用一树甜梨的酣畅为你呈献润泽,不为别的,只因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最幸福、最幸运的相遇。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伫立在星空的浩瀚里,看来来往往的风景,叹起起落落的流觞。轻轻伸出手,掬一束流光溢彩凝于指尖,炼化成绕指柔,在喧嚣沉寂之后,在痛苦洗礼之中,轻挽一缕清风,明亮一种留恋。红尘幽深处,轻悄蘸笔墨,临摹一段似水流年的相遇,刹那回忆,惊醒了多少往事烟雨?
   2011-2-27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