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罗恒达严母吴朝俊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罗辅章
1940 ~ 1988
  吴朝俊
1944 ~ 2021
 
到访:45839  墓地祭奠:5585   留言:258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罗氏族谱学习笔记
光前  2025/9/5 12:42:00  浏览:347

罗氏族谱学习略记
     罗承舜
一、诗序
(一)七绝(重庆 . 罗章成)
云台山下降祝融,南仪遗脉贯长虹;
木本水源终有底,寻根究底溯祖宗。

(二)七律(重庆 . 罗章成)
历史长河浪滔天,淘尽古今千万年;
炎凉晴雨从天愿,盛衰成败趁机缘。
凤毛麟角有绢载,微爵寒门少书传;
涓流派衍成江海,江海回头难溯源。

(三)豫章《罗氏谱赞》(苏轼)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仪仁昭,天伦有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二、罗姓姓氏考略
(一)姓氏的本意(秦以前为“氏”,秦始后为“姓”)
    《通志.氏族略序》记载:“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故吉先公在《罗氏考源纪绪》中称:“在周武王敕封罗国侯之后,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原之前,古罗氏先祖(在以“妘”为姓的同时),曾以“罗”为氏。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之后,重置郡县,合并姓氏,敕姓为罗,罗姓人才正式姓罗。”
一说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里,有一个以罗网捕鸟来维持生活的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到了商代中叶,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残余势力范围的荆楚(与罗人同宗),罗人遭到了同样的打击,便随荆楚迁到罗山、罗水(今甘肃正宁县附近,因罗人迁居于此而得名)。到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周王九年,罗姓先祖匡正奉命南征有功,封安南罗国公;其子亦芳,“始为都司,沿袭父爵于罗,以国为氏,故罗氏自此始。”(新化《罗氏通谱.源流受氏世次录》)
    由于国力弱小,在战后因胜而骄,加之没有处理好婚姻
关系,用人不当,不能很好地团结内部,以致众叛亲离,内外交困,于公元前690年被楚军所取缔。直至秦统一中原后敕姓为罗。
(二)以国姓为姓
匡正被封于宜城,成为一个子爵之国,号称罗子国(罗子国遗址在今湖北南漳县内)。在西周352年,分封七十二诸侯国时,罗也是其中之一。于是罗国的建政人匡正,也就被尊奉为罗姓者的一世祖。
罗国的国名源自位在距宜城八十里的罗水。匡正建国时因地临罗水而得名。匡正开国以来,罗国的传世情形由于后人的重视而长期有完整的保存。在宜城的太平岁月中,匡正以下共传世十四代。至十五世祖彦,罗国遭同出有熊一氏楚相逼。霸权强兵压境、邻强楚而迫罗国一迁再迁,辗转由湖北宜城到枝江,再从湖南长沙到湘阴。虽然因颠沛流离,罗国在政治环境上失去了地位,却因此让血脉苗裔得以流传遍及天下。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24年),罗国亡于楚。世代隐于山林之间,历经二十五世苍、二十六世乱、二十七世利达、二十八世秀扬、二十九世学、三世世程正,长期以来都默默无闻。至三十一世祖凌甫公将灭亡两百三十余年的罗国复兴。
凌甫深恨罗之亡于楚,知若兴重振、唯有西方一霸秦可相托。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受秦王重用的凌甫辞卸陇西之地的采邑封爵,而恳请秦王助其复国。在秦大兵助力之下,而将失陷百余年的王城-宜城再次回到了罗国的手中。
复国以后,三十一世祖凌甫公作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迁都,凌甫见宜城地处山中,不适合作为政治中心,而将国都迁移至枝江。二是奉祝融正朔,正式以匡正建宜城之国为姓。完成复国志愿后,凌甫见宗族之人散徙,且大多罔知所宗。故追寻源流,上朔祝融居火正,以匡正封宜城而取国姓为姓。自此而后,正式出现罗姓。历史源流、辑为家谱、传世以后。罗氏之有家谱,就是从这两千三百多年以前开始的。
三、罗氏始祖考略(祝融生黄帝、炎帝)
(一)始祖祝融氏
罗吉先公(字云韧,1915-1996)在其《追源述生》和《罗氏考源纪绪》遗稿中指出:“至今尚记忆犹新,年少时曾闻精通经史和诸子百家的祖先德文公讲过:‘吾罗氏远古始祖祝融公,曾为伏羲之诸侯,镇守离封;后封中皇曰赤帝……’《辞海》(民国廿七年版)祝融之释:“……(二)古皇之一,融亦作诵。汉《武梁祠堂画像》,伏羲氏下为祝诵氏,……按:祝诵即祝融。《路史.禅通记》:祝诵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文末有注云:……宋衷论三皇亦数祝融而出黄帝;《武梁祠堂画像》先伏羲氏,次祝诵氏,次神农氏,乃及黄帝、颛帝,盖有所本。”故而考定:“……祝融氏应为居于伏羲氏、神农氏之间的三皇之第二(中)皇;罗氏家族之始祖就是三皇之第二皇祝融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一代古人;远古三皇之祝融氏即少典氏(生黄帝、炎帝)也……”
如此说来,三皇之中皇祝融氏,不仅是罗姓可追溯的远古始祖,也是中华民族早于炎黄二帝的远古始祖。
(二)世系考略
     1-102代为远古代。从远古祝融氏起至汉初罗珠公的1-102代:祝融氏的生年大约为公元前3000年,91代凌甫公的生年为公元前437年,1-91世之间的平均代差约为28.5年;102代祖珠公的生年为公元前232年;1-91代的平均代差约为27.4年。    
103-152代为中近古代。西汉珠公以来三直系脉络大体为:102代珠公(西汉初)……107代臣恭公(西汉末)……117代含字君章公(东晋)……119代友谅,字宗伯,号企生公(东晋末)…… 126代安庆,字子延,号艺公(隋末唐初)……132代向(王旁),字公瑾公(唐中)……133代景宣,字让,号天推公(唐中晚)……134代其,又名横,字昭谏,号隐公(晚唐)……156代友聪公(约明洪武廿四<1391>年生)。中古103-130代的平均代差约为33年;近古131-152代的平均代差约为29.6年。
第156代为“友”字辈,生存于明洪武年间,与景东太始祖友孙生存年代相吻合。由此可推知:景东罗氏太始祖友孙系第156代。
四、罗氏大迁徙简史
罗氏是中国第二十位姓氏,在当代中国汉族人口中,罗氏人群大约占了0.86%,总人口大约1000多万。夏朝时,罗氏祖先生活于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的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勤于罗捕飞鸟。后来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华县东),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
到了两朝后期,被商王武丁所迫而向西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商朝末,罗人追随周武王伐商有功,被分封于房州。而后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达到湖北西北的房县。后来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中叶灭国后,罗氏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氏先祖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他们越黄河,渡长江,遍布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省。
秦汉时期,罗氏先祖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由枝江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楚文王徙罗子向枝江居此”,即“长沙国罗县”。(《汉书.地理志》)
第102代罗珠公被汉高祖封为治粟内史,并授九江太守,因功勋卓著,官拜相国大司农。罗珠公在任九江太守期间,筑豫章城,后定居江西,威望极高,豫章成为他的代号。
隋唐时期,通过多民族的战乱和大融合,为罗氏向全国各地的播迁和繁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晚唐,罗氏登上了高级军政舞台的有长沙罗弘信、罗绍威、罗应隆,三罗诗人:罗隐、罗邺、罗虬等。
宋元时期,罗氏主要分布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河南、福建、山西、广西等省,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52位。江西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主要名人有罗点、罗汝辑(宋代宰相)、罗贯中、罗钦顺(明代哲学家,礼、吏部尚书)、罗安仕、罗兴、罗尚德、罗彦瑰、罗贵等。
元末明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24位姓氏。
明清时期,通过“平定滇南”、“移湖广填四川”等,原来居住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山西、广东、广西的大量罗氏先民迁入云南、四川开荒定居,四川成为全国罗姓第一大省,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罗氏先民不断向海外和台湾迁徙和发展。近现代罗姓名人有罗家伦、罗振声、罗荣光、罗南辉、罗炳辉、罗广斌、罗宗毅、罗亦农、罗隆基、罗荣桓、罗瑞卿、罗干等。
在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和长沙。
罗氏几千年的迁徙史是一部繁衍不息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罗氏先民们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屹立于民族姓氏之林。在纷繁变化的历史中,他们不断地寻求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寻求生存空间,罗氏先民从中原到西北,从北到南地迁徙,披荆斩棘,求生存,求发展,为家族发扬光大,繁荣昌盛,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先河。
目前,全国罗姓人口已超过1500万人,为全国前18位大姓。
五、豫章罗氏字辈谱
(一)老派40字:由南宋吏部侍郎(正三品)罗盛德制定: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
文曰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
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禄。
(二)新派40字:由明代儒学训导(正四品)罗文溥制定:
      忠孝传鸿烈,芳名震豫章;
      历朝显荣位,奕代佐元良。
      理学垂声久,英才毓瑞长;
      宗支同绍述,焕发衍嘉祥。


(本文系笔者在2009—2012年整理的学习笔记)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纪念馆链接:
分享按钮
纪念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