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东麟川罗氏源流略记
光前 2025/9/5 12:39:00 浏览:117
景东麟川罗氏源流略记
罗承舜
(麟川即景东者干坝子,具体指今大街一带。此文已被收录于《罗氏家园》)
云南罗氏自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随国公沐英平定滇南而到云南定居、繁衍。景东麟川罗氏源自江西豫章郡。
一、渊源考略
据《麟川罗氏宗图序》:盖闻周室以忠厚开基,遂启八百之祚,我祖以仁义创业,衍有万户之传粤。
我祖兄弟三人:长兄信一官(乳名石娄,讳友义),住滇洱海。我祖乃信二官(乳名石奎,讳友孙)也,入赘曾门,负性英毅,与兄相别,遂入百户沈文耀伍而顶岳翁之役。三弟信三官(乳名石壁,讳友信),往蒙化(今大理魏山县)贸易,娶亲生二子,后择居于顺宁(今临沧凤庆县)。
景东始祖友孙于洪武十三年八月到神策卫(今景东县城,其地现存新城西山脚下)。后卜宅麟川(者干),佃种沈文耀伍粮十石八斗。从而生生不息,世世繁衍。
我祖本忠信仁德,持躬创业,以农为主,以商为辅,尊师重教,积善累仁,蹈德存仁,崇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教子泽民”的信条,立志创业,顽强开拓,敬宗守族,敦睦邻里。直系先祖共有一举人,四贡生,四禀生。
太始祖友孙生二子:长晟,次暹。晟公居中营,暹公移居上营。
乐宪街罗姓属于友孙-晟公-纪公-镐公-万斛-一骥-明芬-琈公-元建-士乾支系,自十世祖元健始,移居镇沅光山猓课(今属和平);十三世祖以德始,移居镇沅九甲果吉乐宪街(今河边)。
二、麟川罗氏字派
(一)中营罗氏(晟公支系)
1.
友晟洪纪四代祖,镐公万一明璈真。
元遵曰以士之为,恒承十八有根生。
(以上十八代自明朝洪武十三年到云南景东开基立业至民国)。
中信崇学本天德 纯孝永清庆国恩
寿宇宏开先丕正 满堂春光厚泽深
荣宗耀祖存道盛 大有文义云丰生
连登上品朝君相
(摘自镇沅九甲和平大黑箐罗氏族谱,与临沧罗氏字辈
比较相近)。
2.
友日氵纟金 万一明王元
遵曰以士之 为恒承中正开
儒永观荣昌 肇启东宪载
崇兴克绍美 应福道德介
(摘自景东罗中琦《家谱》,与临沧罗氏字辈比较接近,镇沅九甲果吉乐宪街罗氏从此派序)。
(二)上营罗氏(暹公支系)
鸣武化肇恩怡盛 从元道宗明德欲
忠文秉光治大国 德庆朝庭万荣恩
艈秀钟灵登翰彦 世济其美辅明君
英贤如林承天运 名位崇高振家声
(三)家训家规族规
1.家训
(1)奉祖先: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有根,无根则朽;如水有源,无源不久。遵祖之道,旧章恪寻。坚表立碑,修茔复土。祠堂亨祀,趋跑奔走。言念先人,光前裕后。
(2)孝父母:羊能跪乳,鸟能反哺。惟人最灵,谁无父母?生我够劳,提携捧抚。罔极恩深,损躯难补。朝夕温恭,殷勤寒暑。抚养无方,承欢安慰。吲敢拂违,自罗罪罟。
(3)睦兄弟:关怀兄弟,同气连枝。如手如足,疼痒关之。骨肉天性,安忍乖悝?弟恭兄友,雁行依依,患难相顾,疾病扶持,毋生隙隙,雅奏埙乐,旨哉圣训,兄弟恰恰。
(4)夫妇和:阴阳交合,雨泽斯行。夫妇调和,家道乃成,夫为妻纲,正心修身。妇主中馈,内助殷勤,毋伤反目,毋玷家声。雍雍肃肃,如鼓瑟琴。君子偕老,诗咏雎麟。
(5)严闺阁: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嫌疑须避,内外须分。责在家长,约束严明,防微杜渐,寡欲清心。词严法肃,玉洁冰清。闺门之内,隶著仪型。
(6)亲宗族:属在纲宗,谁非骨肉?一木万殊,瓜延瓞续。吉利相庆,凶则相助。婚姻不通,昭穆严肃。分多润寡,闵孤恤独,义学义田,古道敦笃。语亦有之,敬宗收族。
(7)敬师长: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先生长者,德业兼资。随行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敢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程门高弟,立雪忘疲。隆师重道,自古如斯。
(8)信朋友:同类为朋,同志为友。有无相通,守望相助。然诺勿欺,订交勿苟。白头如新,握手话旧。况在士林,择交某某。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
(9)力耕种:艰难稼穑,无逸陈书。食为民天,敢不念诸?春田秋圃,莫令荒芜。游民失业,非日良图。深耕蝗褥,水旱无虞。毋失其时,仓廪不虚,仰事俯育,其乐何如!
(10)勤诵读:学为日益,不学无术。圣人论学,首重时习。春诵夏弦,苦心孤诣。嘉言善状,典型在昔。玉不受琢,焉能成器?猛着祖鞭,出人头地。道德文章,功建名立。
(11)存忠厚:刻薄成家,理无久享。悖入悖出,毫厘不爽。幸灾乐祸,刀唆冤枉。鬼神难欺,赫赫在上。善恶之报,捷如影响。孰无天良,须加培养。在家存心,阴德无量。
(12)尚勤俭:俭可助廉,勤能补拙。开财之源,非勤莫克。节财之流,惟俭是则。士农工商,各精其业。怠惰奢华,切宜刻责。休待老年,徒伤落魂。克勤克俭,是为美德。
(13)司礼仪:相鼠有齿,相鼠有皮。人而无礼,走肉行尸。廉耻道丧,蠧虫无知。大家子弟,检点威信。一言一动,中矩中规。束身名数,可法可师。人贵自立,勉之望之。
(14)戒淫恶:勿听淫声,勿视邪色,勿看淫词,勿为妄说。我重闺风,人重名节。恕道存心,淫念自绝。况有鬼神,难容恶薄。淫人妇女,报在妻妾。跳过此关,英雄豪杰。
(15)戒为非:天之生人,各有本分。富贵贫贱,皆由前定。素位而行,事由己尽。勿由庸流,行俭侥幸。贪得无厌,终归穷困。端方君子,行不由径。顺时听天,安分守命。
(16)戒赌博:人生世间,为善最乐。正业多端,随事可学。独恨愚玩,甘心赌博。同流合污,此争彼夺。浮念浇风,自斯附祸。富者立贫,贫者益蒲。欲正家规,先除此着。
(17)戒酗酒:古人制酒,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失,不知节约。终日醉乡,癫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戒之戒之,量饮无过。
(18)戒争讼:免讼有道,忍愤息争。一事不忍,贻累终身,纵云理直,听断难凭。易生嫌隙,和气焉存?多藏机械,民行焉兴?倾家荡产,后悔无门。学疾汉,惯入公庭。
(19)戒溺女:男女虽别,性命一般。呱呱而泣,胆战心寒。水中一抛,于心何安?怎离母腹,旋入鬼关!生死反掌,天理伤残。故杀子孙,律法能宽?奉劝慈君,救命血盘。
(20)戒洋烟:世人愚蠢,误嗜洋烟,枪炮齐整,名声森严。男女混杂,晨错倒颠。倾家荡产,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基术者,猛着祖鞭。
2.家规(“十一要”)
一要为子孝父母,为媳敬公婆。二要为兄须爱弟,为弟敬兄长。三要笃夫妇和妯娌。四要明长幼。五要重宗族(敬宗收族)。六要惜廉耻。七要敦礼让。八要爱名节。九要和乡里。十要务本业。十一要训子孙。
3.族规(十二戒)
一戒不孝父母与公婆,犯者任家族分别处罚。若仍作忤逆,逐出族外。
二戒夫妇兄弟不和,妯娌姊妹吵闹,犯者凭族重责。
三戒盗葬祖茔,犯者罚银三百两,仍令起迁。
四戒以长挟幼,以幼凌长,犯者凭族重责。
五戒不遵族规,吵闹成讼,犯者罚银一百两。
六戒勾引外匪谋害家庭,犯者罚银一百两。
七戒勾结亲朋刀笔唆讼,犯者罚银三百两,本身不得入祠。
八戒无中生有讹诈骗赖,犯者凭族重责,罚银一百两。
九戒买卖田地生端滋骗,犯者凭族重责。
十戒不行正道习为盗贼,犯者凭族重责,不许入祠。
十一戒串同作弊聚赌藏奸,犯者凭族重责重罚。
十二戒同姓为婚汉夷不论,犯者重责,不准入祠。
三、 麟川中营罗氏各代生存年代推测
从第156代(友孙)到174代共570多年,平均代差约为32年,由此可以推知代数和生年大致关系(各代生存年代生存的依据见“渠县人Quxian@.com:川渝罗氏源流概况<中华罗氏家谱>):
代 次 景东世系(1—18代) 出生年代(推测)
156代 太始祖(友孙—1) 明.洪武(1371-1465)
157代 二世祖(日—2) 明.永乐(1403-1489)
158代 三世祖(氵—3) 明.正统(1426-1508)
159代 四世祖(纟—4) 明.成化(1456-1539)
160代 五世祖(金—5) 明.弘治(1478-1559)
161代 六世祖(万—6) 明.嘉靖(1523-1611)
162代 七世祖(一—7) 明.万历(1569-1665)
163代 八世祖(明—8) 明.天启(1617-1701)
164代 九世祖(王—9) 清.康熙(1663-1753)
165代 十世祖(元—10) 清.雍正(1702-1786)
166代 十一世祖(遵—11) 清.乾隆(1736-1819)
167代 十二世祖(曰—12) 清.嘉庆(1771-1857)
168代 十三世祖(以—13) 清.道光(1801-1886)
169代 十四世祖(士—14) 清.咸丰(1832-1915)
170代 十五世祖(之—15) 清.同治(1863-1924)
171代 十六世祖(为—16) 清.宣统(1907-1945)
172代 十七世祖(恒—17) 民国晚期(1940-1988)
173代 十八世祖(承—18) 中华人民共和国
174代 十九世祖(中—19)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景东始祖以下的直系宗图(从第156代起)
1.太始祖(156—1代)友孙(信二官),娶曾氏生二子: 晟公,居中营;暹公,居上营。
2.二世祖(157—2代)晟公,娶宋氏, 生洪公。
3.三世祖(158—3代)洪公(洪祖为人正直公平,督修卫城有功,乡民举荐,奉部文加封为义民官,葬猛岭山),娶魏氏,生四子: 纲讫,纪居中营,经居尖寨,纶讫。又娶贾氏生二子:纬;绶 ,居后营。
4.四世祖(159—4代)纪公,娶董氏,生二子: 鉴公、镐公。
5.五世祖(160—5代)镐公,娶黄氏,生五子: 万善、万川、万珍、万斛、万端。
6.六世祖(161—6代)万斛,娶杨氏(两位杨氏各生四子),生八子:一甲(举人,万历辛卯<1591年>科文举人,任湖南衡州府来阳县知县),一中(廪生),一申(才子,廪生),一思(贡生),一恩(贡生), 一骥(贡生),一德(廪生),一韩(顺治甲申年岁贡)。
7.七世祖(162—7代)一骥,娶黄氏,生二子:明馨、明芬。
8.八世祖(163—8代)明芬,娶饶氏,生六子:珦、玻、玓、琈、瓆、珗。
9.九世祖(164—9代)琈公,娶李氏,生四子:元健、元宽、元皋、元怀。
10.十世祖(165—10代)元健,娶谢氏(景东家谱为陈氏),生遵爵。
11.十一世 祖(166—11代)遵爵,娶解氏,生曰谟。
12.十二世祖(167—12代)曰谟,娶纪氏,生以德。
13.十三世祖(168—13代)以德,娶王氏,生二子:士乾、士坤。
14.十四世祖(169—14代)士乾,娶刘氏,生之福。
15.十五世祖(170—15代)之福,娶周氏,生四子:为松、为柏、为标、为榜。
16.十六世祖(171—16代)为柏(1907-1945年),娶肖氏(1916-1994年),生恒达。主要从事铸犁花(农具),银器、竹器等加工。
17.十七世祖(172—17代)恒达,字辅章(1940.3.5-1988.6.20),娶吴朝俊(1944.11--2021.3.15),生二男五女:承舜,娶夏琼;承禹,娶李昌秀;承玲,嫁石屏陈良;承兰,嫁石屏陶永生;承芬,嫁和平包正清; 承惠,嫁振太唐彬尧;承菊,嫁果吉刘学刚。十七世祖恒达孙(外孙)中,有研究生人,大学生人。
六、麟川罗氏明清科举人才名录
(一)关于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1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多年。
在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不计其数了。
中国科举制度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分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科举制度的推行,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尤其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考试分为地方考试(院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地方考试录取者将成为所在地县(州、府)学的生员。初入学的称附学生,逐步升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统称为秀才。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秀才每年考试一次,称为岁考。府、州、县学的生员经过科考成绩列为头等、二等和三等的前三名的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为举人。举人名额按一省人口、物产、财富等确定,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有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中举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进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生员长期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贡生分拔贡(每十二年考选一次),岁贡(每年考一次),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三年选一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取得太学生资格的,一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二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清代地方学校各有正副教官二人,正者府学称教授(清代由知县改任府学的教官也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副者统称训导。
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修编。其余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选翰林院为庶吉士,俗称翰林。余者分发各部任主事(部员),或分派外地任县官。
(二)麟川罗氏明清科举人才名录(友孙-晟公-纪公-镐公-万斛-一骥-明芬-琈公-元建-士乾支系)
1.举人
一甲:明万历年卯科举人。时任湖南衡州府来阳县知县。
2.贡生:一思、一恩、一骥、一韩(顺治甲申年岁贡)
3.廪生(庠生、增生):一中(廪生)、一申(廪生)、一德(廪生)、明弼(廪生)、明命(廪生)、明征(庠生)、之福(廪生)、之长(增生)、为松(廪生)。
七、麟川罗氏祠堂大堂楹联(祠堂位于景东大街三营村中营)
内联:奏千秋禋祀视无形听无声夙夜骏奔衣解虔恭于祖考;念一脉流传左为昭右为穆尊卑燕次长留好样与儿孙。
外联:本西江生广信兮弋阳继继承承千万年宗功丕振;由南滇来景郡至麟川绵绵奕奕数百载祖德维新。
横批:郷會昇望
2012年新修后的外联:
创业维艰缅宗祖遗徽克勤克俭;
收成不易愿儿孙勉励同德同心。
总之,中华罗姓的远古始祖是祝融氏,豫章罗姓是中国历史上五大郡望之一,麟川罗性源于豫章罗氏,乐宪街罗姓为麟川罗姓友孙—晟公—纪公—镐公--万斛—一骥—明芬—琈公—元建—士乾支系。
(本文系笔者2010—2012年整理的学习笔记)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