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查母亲家谱时,把安徽宿松贺吴氏一族进行了溯源,也算是对母亲的追忆吧。
根据《吴贺宗谱》著,安徽省宿松县贺姓的鼻祖为唐代贺知章,居住在浙江会稽(现在的绍兴)镜湖,在此繁衍十代后至贺伯龄,由浙江迁徙至江西饶州(鄱阳县)的瓦屑(莲湖乡),入赘王氏户籍。
到知章公下传二十九代至明代贺博,开始迁居安徽宿松,并娶当地英豪吴仕杰之女吴氏为妻,定居于宿松高家大岭之青冈冲,生二子:普兴、普隆。兄弟入籍应试,均宦达,名扬一时。由此,吴贺两姓为合姓,凡吴姓贺姓子孙均可自由选择姓氏,吴姓、贺姓、吴贺姓均可,由此也开启“贺吴一家”的美谈。
兴公生于元至顺庚午(1330)七月初九日。至正壬辰(1353)进士,任山东临淄县尹,廉明公正,于明洪武己酉(1369)卒,葬花园墩祖山。一子名德麟,生于元至正戊申(1368年,已属洪武元年)。因避乱迁邑北东山之南坳,披荆斩棘,独立门户,久渐丰盛,富甲一乡。明永乐己丑(1409)年七月十一日卒,葬东山南坳。生三子:长子昭;次子旭,三子珉。三子中以旭公(字启六)后代繁衍最盛,分布全县各乡镇,及安徽全省和外省陕西,现有人数男女共计三万多人。公建宗祠一所(宿松贺氏启六公祠),一进三重,雕梁画栋,至今尚存安徽宿松趾凤乡凉亭镇东山村,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安徽唯一一座省级宗祠文物保护单位。
隆公生卒缺。洪武年间曾任福建左布政使。性刚果,善谋断,创法制,不弛怠。在任期中,曾有一诗寄里中故旧:“频年作宦此心殚,自愧才疏报国难。饮水也知恩浩荡,思亲不觉泪阑干。田粮每苦军需急,庐舍常嗟寇炬残。老我清贫何所似?一轮明月夜光寒。”其宦况如此。卒于官。一子名中,字荩臣,明荫生。因避乱逃往本县九城坂,改姓汪。乱平后,复原姓。现有后裔男女200余人。
及传至贺欣、贺颀,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吴贺氏在宿松县仍然是名噪一方的名门旺族,只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打土豪、分田地,吴贺氏子女在近几十年里逐渐没有了踪影,都沦落成了平凡之人。
由此想来,母亲贺志新贺氏一族,鼻祖上溯至唐代贺知章,怪不得英才辈出,人杰地灵,至今贺氏启门公祠楹联仍然是:“镜湖世业,狂客家声”,额匾“昭旭同辉”, 镜湖即现浙江绍兴的镜湖,是知章公退休后的居住地,“四明狂客”是其美称,所以,宿松贺氏起源自知章公,并世世代代秉承祖先事业,传承贺氏家声。
斯人已近,家声仍在。祖先之教诲,祖先之恩泽,我辈当永远不忘!清明将,也谨以此纪念苦命的母亲!